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 网站首页 -> 新闻中心 -> 母校要闻 -> 正文

赓续红色血脉 勇担时代使命——bat365在线平台组织基层党支部书记开展“传承井冈山精神”红色研学主题活动

发布日期:2025-07-30   来源:   点击量:

7月21日至25日,bat365在线平台2025年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组织部分基层党支部书记,以“传承井冈山精神”为主题,赴江西井冈山、南昌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红色研学活动。此次活动旨在通过红色教育,强化党性修养,提升履职能力,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实践效能,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与组织功能。

踏访圣地,追寻伟人足迹:精神之光照亮前行之路

井冈山,中国革命的摇篮,工农武装割据星星之火的点燃地。当研学团队踏入这片红色热土,巍然矗立的“红旗雕塑”如熊熊燃烧的革命火焰,瞬间点燃了每一位支部书记心中的激情。这座高耸的雕塑,是井冈山的标志,更是中国革命的精神图腾,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根基在此奠定,昭示着“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”的伟大真理。在朝阳映照下,鲜红旗帜穿越时空,将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信仰之光,直击每位瞻仰者心灵深处。

7月22日,研学团队走进井冈山茅坪村的八角楼革命旧址。这座青砖黛瓦的两层小楼,因屋顶八角形天窗得名,在苍松翠柏掩映下庄严肃穆。90多年前,毛泽东同志在此昏黄油灯下,写下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?》《井冈山的斗争》等光辉著作,为中国革命指明前进方向。工学部土木建筑科教中心学生第三党支部书记张换珍深受触动,她感慨地说:“我将把井冈山精神深度融入学生思政教育,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,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勇攀高峰,努力培养有担当、有本领的新时代青年,让红色基因在他们身上代代相传。”

随后,团队来到井冈山茨坪镇的龙江书院,这座被誉为“我军军政院校摇篮”的百年建筑,见证了1928年“朱毛会师”这一改写中国革命历史的传奇。当年红军在此培养的不仅是军事人才,更是革命火种的传播者,彰显了教育塑造灵魂的强大力量。在井冈山朱毛会师广场,朱毛会师青铜雕塑巍然矗立,两位伟人紧握的双手在阳光下闪耀金属光泽,雕塑基座上“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”八个大字力透石背。

接着,团队到达军魂铸就的三湾村,在系统了解1927年秋收起义后,毛泽东同志针对部队问题实施“支部建在连上”“官兵平等”“士兵委员会”等重大改革的历史背景与举措。支部书记们认真学习“支部建在连上”制度渊源,理解“党指挥枪”原则的历史意义,通过党史学习教育与基层党建实践结合,感悟组织智慧,理解基层党组织“战斗堡垒”核心作用。商学部经济与管理科教中心教师党支部书记张莎表示:“我将借鉴井冈山的宝贵经验,强化支部政治功能,搭建党员教师服务社会的广阔平台,让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,为培养应用型商科人才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。”

登临丰碑,感悟无畏气概:英雄事迹铸就精神丰碑

7月23日,研学团队沿着蜿蜒山路抵达云海之上的黄洋界。碑前,支部书记们齐诵《西江月·井冈山》,感悟红军无畏气概。团队成员聆听1928年8月那场经典战斗,不朽的扁担、智慧的竹钉、关键的炮弹、蜿蜒的山路,诉说着真正的铜墙铁壁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。机关党委学生中心党支部书记唐爱云表示:“我将带领支部党员优化管理流程、提升服务效能,把‘我为师生办实事’落到实处,让井冈山精神在学生中心工作中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。”


随后,团队来到竹林掩映的小井红军医院旧址,聆听张子清将军的“盐罐传奇”、永不凋谢的井冈兰、曾志的“红军妈妈”日记、药碾子里的军民鱼水情等故事。张子清将军将盐罐留给重伤员,自己因伤口感染牺牲,盐粒凝结着共产党人“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”的赤诚;“井冈兰”伍若兰宁死不透露红军踪迹,鲜血染红的山岗上,兰花成为永不褪色的信仰;曾志日记里对“红军孩子”的牵挂,那些被寄养的孩子成为革命火种;百姓送来的草药、塞给伤员的红薯,在药碾子吱呀声里,碾出“军爱民、民拥军”的鱼水深情。基础医学院医学技术科教中心学生第二党支部书记田恒运深受鼓舞,他坚定地说:“我将以井冈山精神为指引,注重培养学生的救死扶伤使命感,鼓励他们在基层医疗一线践行初心,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。”

走进场馆,铭记烽火岁月:历史文物诉说革命征程

7月24日,研学团队走进井冈山革命博物馆。木质展柜里的文物在柔和灯光下静静陈列,诉说着烽火岁月。从秋收起义的枪炮残骸,到红军战士的补丁草鞋;从记录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”的泛黄布告,到毛泽东同志撰写《井冈山的斗争》时用过的油灯……每一件展品都串联起一段鲜活历史,让大家沉浸于“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”的革命岁月。参观结束时,“井冈山精神”展板格外醒目:“坚定信念、艰苦奋斗、实事求是、敢闯新路、依靠群众、勇于胜利”。井冈山星火之所以能燎原,正是因为革命先辈们把信仰刻进骨子里,把人民放在心头上。


研学团队还踏入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,巍峨的革命烈士纪念塔映入眼帘。这座由邓小平同志题写塔名的建筑,在朝阳映照下庄严肃穆。塔身四周15744块汉白玉熠熠生辉,每一块都镌刻着烈士的英名。团队成员向革命先烈深深三鞠躬,表达对4.8万井冈英烈的无限追思,并重温入党誓词,铭记为何出发,践行对党的铮铮承诺。


奔赴“英雄城”,铭记武装壮举:八一精神激励时代新人

7月25日,行程最后一站,队伍奔赴南昌这座被“英雄”二字深深烙印的城市。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,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、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。研学团队首先来到八一广场,巍峨的八一纪念塔直插云霄,塔基上的浮雕再现了起义全过程,“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”九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大家仰望着塔顶的军旗雕塑,那面迎风飘扬的仿真军旗,仿佛延续着当年的炽热与昂扬。


在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,泛黄的作战地图上,红色箭头勾勒出1927年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。起义军臂缠白巾,在“打倒国民党反动派”的呐喊中打响第一枪。展厅里复原的战斗场景中,蜡像战士们紧握钢枪的手仍带着冲锋的力度,玻璃柜里的起义军胸章、生锈的手枪,都在诉说着那场“石破天惊”的壮举。应用技术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书记贾露表示:“我们当以八一精神为指引,传承红色基因,将革命先辈的热血担当融入日常教育,培育新时代有为青年,让他们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”

此次红色研学活动,为支部书记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指引。“坚定信念、艰苦奋斗”要求支部书记以身作则,在面对重重困难时,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带领支部成员砥砺前行,永不退缩;“实事求是、敢闯新路”启示支部书记要勇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,积极探索创新,激发党建工作新活力,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;“依靠群众、勇于胜利”则强调支部书记要密切联系群众,倾听群众呼声,了解群众需求,推动支部建设、切实服务群众,凝聚起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。

bat365在线平台党委始终将基层党建作为学校发展的“根”与“魂”,此次精心组织支部书记赴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活动,是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、锤炼党务干部队伍的关键举措。支部书记们将红色精神内化为攻坚克难的勇气、改革创新的智慧,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,为锻造一支政治坚定、能力卓越的党务铁军注入澎湃精神力量,奋力书写新时代党建工作的崭新篇章,为学校的发展和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。

Baidu
sogou